学校官网
新闻动态
业界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业界动态 >> 正文

语言控制中复合词中心语的神经基础:双语同步产生与理解的证据

2024-02-21  点击:[]

双语者在日常交流中难免涉及到复合词的语言转换。复合词的中心语对语义通达起关键性作用,如,复合词“日出/sunrise”,其中“日/sun”为中心语,对整体意义起较大作用,而“出/rise”为修饰语,对整体意义作用较小。

近期刘欢欢副教授(通讯作者)和刘双(第一作者)在国际权威期刊《Bilingualism: Language and Cognition》上发表题为“Neural correlates of compound head position in language control:Evidence from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”的研究论文,探讨了复合词的中心语位置对语言产生和理解中语言转换的影响。研究关注汉英名词-动词NV型(中心语位置在前)和动词-名词VN型(中心语位置在后)的复合名词,采用双语同步产生和理解范式,并借助双人脑电技术,同时考察双语不同中心语位置在语言产生和理解中作用,以进一步加深对两种语言模态的控制过程的理解。

实验程序

两名被试完成双语同步产生和理解任务。被试A执行线索图片命名任务,被试B听并说出听到复合词的中心语(即名词语素)。采用2(语言:汉语、英语)×2(试次类型:重复、转换)×2(中心语位置:在前、在后)的三因素被试内设计。

实验流程图


实验结果

结果发现,无论是在产生还是在理解中,转换到英语时,被试对中心语在后的复合词反应快于中心语在前(见图2),而理解的LPC效应中发现L1中心语在前的复合词存在转换代价(见图3c)。此外,在产生中,P2N2LPC效应都表现出中心语位置的主效应,并且在N2效应上发现中心语在后的复合词引发了转换代价(见图3b);在理解中,仅在N2效应上发现了中心语位置的主效应,在LPC效应上发现L1中心语在前的复合词存在转换代价。

产生和理解的行为结果

产生(a, b)和理解(c)的ERP结果

注:(a)产生线索阶段的N2LPC中,语言和试次类型的交互;(b)产生刺激阶段N2中,试次类型和中心语位置的交互;(c)理解刺激阶段的LPC中,L1试次类型和中心语位置的交互。

结论

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心语位置在双语交流中对语言控制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由于产生和理解的控制机制不同,中心语位置在产生中对语言转换的影响发生在中期阶段(N2),但中心语位置对理解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发生在晚期阶段(LPC)。此外,语言具有明显的中心语位置偏好:当转换到英语时,中心语在后的结构更占优势,而当转换到汉语时,中心语在前的结构更占主导地位。


论文信息:Liu, S., Huang, J., Xing, Z., Schwieter, J. W., & Liu, H. (2024). Neural correlates of compound head position in language control:Evidence from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.Bilingualism: Language and Cognition.https://doi.org/ 10.1017/S1366728923000883

上一条:情境化情绪冲突控制对一般性冲突控制的影响:神经网络重组的fMRI证据 下一条:右侧颞上回在语义规则学习中的作用:来自强化学习模型的证据